2011-04-10

協尋!原生樹梅的蹤跡~~

根據居民口訪瞭解,距今60多年前,樹梅樹主要分佈在樹梅坑一帶,吳仔厝聚落沒有樹梅,僅古道銜接樹梅坑坡地有零星的分佈現今七、八十歲大竹圍仔的老居民,小時候大多曾採吃過樹梅(野生本土種)。他們說,口感較酸,顆粒較小,與現今市場賣的楊梅(改良過的,亦稱為樹梅)明顯不同。
大竹圍仔本地的樹梅樹,原生種有二;一種為紅色果實,小顆、很酸,一般不直接食用,會拿來醃製湯汁,夏天以開水稀釋,很止渴、可以預防中暑,居民直說:「很好用」。一般只有小孩不怕酸會直接採來吃,自己食用,不販售。另一種為白色果實,較大顆、較不酸、比較好吃、但較少見,居民不拿來醃製。60多年前兩種都還可見,但很零星,白色果實更少見。
市面上改良過的楊梅比較好吃,顆粒比較大,與本土種紅果實、白果實樹梅都不一樣。原生樹梅果市面上沒有看過有人賣,居民判斷可能已經種。從居民描述的原生種口感,以及台灣「食物改良」的嗜好,推判我們現今市面上買得到的楊梅,不論產自哪裡都不是原生種的樹梅果。
關於原生種樹梅消失之謎,有人說,早年本來樹梅樹長山林,因無產值,後來被拿去當柴火燒,就愈來愈少。也有人說樹本就會死亡,因此才消失。但居民這些說法都比較屬傳言,無實際依據,且說法不一。近年在民生里一帶,從小住在樹梅坑旁的里長熱心地復育樹梅樹,但改良種樹梅樹照顧不易,期待多年後能再次看到樹梅樹圍繞著樹梅坑的景象。
居民也有自己種的。吳仔厝聚落裡有居民在自家門口種了改良種樹梅;龍鳳宮下往妙覺寺方向,右邊階梯旁也有數棵,到底是原生或改良種不確定,但樹形已長得高大。有居民說,或許是原生種也說不定。現今樹梅坑溪旁和道路旁新種的樹梅,應是改良後的品種。其實,本地居民們並不完全肯定原生種樹梅已跡,也許還有零星隱藏在落,只是沒人特別在意。也許原生種樹梅樹還存在,但盼有心人來找尋!!
樹梅結果通常在四五月間,因此四月份的樹梅坑溪早餐會將取昔時居民的生活習慣--醃製樹梅湯汁,以開水稀釋飲用,止渴又可防中暑。透過「酸梅汁」我們希望來攪動一些思考:
原生的本土種樹梅口感酸澀→於是改良種出現→原生種因無產值、被漠視、棲地被剝奪→地方地貌也跟著被改變。這其實也反應我們的土地消費習慣,繼而可以推衍到人治溪流的問題→「人」不斷侵奪溪流領地→最後結果是我們今日的溪流失去自然樣貌與被污染的情形。
原生樹梅的消失,雖然看似與溪流問題無關,但從文化發展、從土地利用開發、從生態學角度,交叉這些因果關係一塊塊解剖開來看,是有關連的,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芷頡2011.4.10 樹梅坑溪團隊 2012.2.22 增補修正




妙覺寺停車場入口處的樹梅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