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8

土地公廟下的樹梅坑溪-七月早餐會

文/王若璇

張阿伯和張阿嫂大清早就揣了十斤的米粉,連同自家種的南瓜、旁邊傳統市場買的豬肉、香菇等食材,與從左鄰右舍相招來逗陣幫忙的阿嬤、阿姨們,在橋頭土地公廟一起準備當天早餐會要餵飽四十多人五臟廟的食物。辦宴席的大炒鍋裡,仍帶著綠皮的南瓜切塊油亮油亮,橘澄澄的色澤讓週六早晨溢出滿滿的幸福感。



不一會兒,桌上擺滿了張阿伯提供的金瓜炒米粉和竹筍貢丸湯、竹圍工作室巧珠阿姨巧手烹煮的南瓜飯、盧大哥一夥人前晚煮的仙草蜜和綠豆湯、爐主蕭阿伯的弟弟送來的四大盤蛋糕、惠莉老師別具巧思偽裝成金桔的南瓜小麻糬、我們同仁佳梅運用張阿伯種的南瓜做的南瓜派,以及檸檬冬瓜飲和大家各自帶來的驚喜加菜。這些餐點凝聚了以土地公廟為主要生活場景的人們、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團隊以及所有遠道而來者的心意。


瑪悧老師帶著第一次來到樹梅坑溪的人繞到廟的另一端,探看隱藏於廟下方的溪水,聊著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本月頭家張榮井阿伯談著從原本只有溪旁的一顆石頭,到橫跨溪面而建的土地公廟歷史。樹梅坑溪像是一個共通的暗號,住了三、四十年的老住民們侃侃而談從前的樣貌,從前在哪裡玩水,又在哪裡捉小蝦、小魚。隨著竹圍地區的快速發展,好多戶人家都有著從中游農田區搬遷到下游的公寓住宿的生活經驗。當離採買、交通等便利越來越近時,和樹梅坑溪似乎也漸行漸遠。



過往的變遷就在上(吳仔厝惠卿)中(開心園劉太太)下游(土地公廟旁)住民、記者、關心生態環境的電子報寫作者,以及相關教授、研究生的談笑吃食間談開了。在負有凝聚眾人信仰、承載著不斷遷徙的人們對土地的敬重和歸依心情的土地公廟,發生了另一種形式的對話。一群人共食、談天,看似尋常又透著些許新鮮的生活場景,溝通、交流著大家對土地的理解和情感,勾起人們對腳踩著的土地公廟下方的樹梅坑溪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