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溯溪行動背景

2009109~12日受日本藝術家池田一邀請,到九州鹿兒島枕崎市參與他和Eco Link這個組織這幾年共同進行的水環境藝術成果研討會同受邀請的還有Reiko Goto, Tim Collins, 及小林Yutaka Kobayashi 

這個動人的研討會安排我們看枕崎市的河川由水利局人員陪同了解在地重要的柴鱼產業以及黑豬養殖對河川的影響。而研討會內容包括水產學校及小學師生的推廣教育及參與藝術行動的報告,讓我對於他們的環境藝術行動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從最基層學校到專科學校全面參與;尤其相對於我們汙染嚴重的樹梅坑溪, 枕崎河川的小小汙點, 哪裡叫做污染! 而水利局官員和藝術家都期待喚起居民更多的注意, 幫助改善...

研討會希望我們提出未來的行動方案,我因此提議我們努力改善我們的樹梅坑溪,因為我們的水流到淡水河,進入海域,也許隨著黑潮流到枕崎... 未來希望兩邊社區居民可以互訪,了解水連結彼此的全球觀,並且從致力改善自己生活場域的在地行動開始。

從日本回來我與蕭麗虹討論此事加上她所了解的香港啟德河改造 由建築師及藝術團隊1a Space一起介入參與,於是我們和長期一起合作的黃瑞茂老師展開了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的規劃。

樹梅坑溪溯溪行動 2010~


像所有城市發展過程一樣,自然的山川逐漸被改造、填平,變成聚落和廠房,我們忘了地景原來的樣貌,和土地的關係也逐漸被切割,對環境的感覺越來越遲鈍,城市因此越來越不利於人生存。位於淡水河支流--樹梅坑溪所流經的竹圍社區,也正逐漸踏入這樣的城市發展宿命。

竹圍社區是台北市進入淡水的門戶,也是淡水河和大屯山系之間的一塊小平地。早期這裡是一片綠意盎然的稻田,居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民國45年先有奇龍、後有大同磁器廠進駐,民國55年飛歌電子來竹圍設廠,雇用大量員工,而吸引許多外地人到此工作。這十多間,隨著捷運通車、房地產開發,竹圍地貌迅速發生變化,狹窄街道高樓林立,公共設施、綠地規劃不足,城市景觀也顯得擁擠雜亂。

然而,夾在山海之間,竹圍很幸運的在數公里距離間,就可以看到土地從做為生活及生產的農業地景,轉為小型鐵皮工廠的基地,再變為住商混合的消費空間演化歷程,它是所有城市發展的小縮影。而住在不同區段的居民,是不同時間的移民,彼此互不相屬,也鮮少互動。然貫穿在這些空間與人之間的是樹梅坑溪。它的源頭在坪頂里水尾、吳仔厝一帶,往西南流至妙覺寺
附近匯集,續流至竹圍與來自民生里、福德里山區的支流交會,再由捷運北側注入淡水河。

從捷運站後的河口,沿著聚落尋訪樹梅坑溪的蹤跡,它有時像一條臭水溝,有時隱於柏油路下,有時被水泥拉皮繃得緊緊,有時又以被污染了的野溪樣貌浮現。樹梅坑溪被人們在這塊土地的活動所書寫,成了檢視城市生活最好的象徵和隱喻。尤其在氣候暖化的挑戰下,在樹梅坑溪展開溯溪行動,也是為了透過溪水來反思,並且期待這個行走、體驗與看見,讓環境與我們的身體對話,讓竹圍有機會再次轉化,成為一個結合生態與創意的宜居城市。

計畫構想:

竹圍地區有個地名叫樹梅坑,據說過去這裡種了許多樹梅因以為名,然現在已難找到樹梅的蹤跡。樹梅坑溪忽隱若現的流經這片土地在山邊,它是石頭縫中涓涓流出的渠道;在村落,它被水泥框成一條排水溝;在林立的大廈間,它含納百川含溶家庭廢水、農業及工廠的汙水;要體驗它的存在,偶而就只能從路邊的水溝蓋來感知。然穿過淡水河邊主幹道--中正路,從捷運旁的涵洞下,溪水則以飽滿氣味的咖啡色,流入淡水河,銜接大海

計畫因此希望藉著溯樹梅坑溪,尋找一條溪流的故事,認識住在這裡的人,並邀請新舊居民一起來對話,重新認識這塊土地。藉著溯溪,我們也希望去反思,在這麼快速的空間發展歷程中,土地破碎化、人與環境切割的生活,要把大家帶到哪裡去尤其在氣候暖化的效應下,竹圍的未來能夠有什麼樣的改變





源起續 continued

今年2月9日又與吳春和老師, 從妙覺寺旁的古道, 繼續溯樹梅坑溪上游, 一直走到吳仔厝...
沿途看到滯洪池, 梯田, 也遇到吳仔厝目前最年長的長者. 他說: 以前做工口渴都是直接取樹梅坑溪水來喝, 水裡有毛蟹,小蝦和鱼...





源起 initiation

2009年初夏的一天 桂竹文史工作室的吳春和老師跟我們說竹圍最重要的一條溪是樹梅坑溪以前長滿樹梅樹現在都沒了,公所整治溪流,也把它原來的素樸樣貌水泥化。他們要求把樹梅樹種回去重新塑造這個地方,但因種得不恰當或沒照顧因此沒幾棵活。竹圍這十年來搬來許多新住民 由於溪變成一條臭水溝,被加了蓋,大家不知道有溪流的存在。吳春和認為, 樹梅成熟正是母親節時 因此建議舉辦'樹梅祭'喚起新舊居民對於這塊地方的重新認識。
於是竹圍工作室蕭丽虹老師和我就在2009.6.14這天, 跟著吳春和從竹圍捷運站後面的涵洞, 一直走到妙覺寺。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這條溪


吳春和老師翻開他寫的有關竹圍文史的書, 讓我們看見以前樹梅坑溪的樣貌.


整治後, 面對觀音山的樹梅坑溪樣貌, 溪旁是現在每逢大雨就會淹水的鄭家老厝.

穿越這十多年來沒有章法建造出的大樓群,一直走到後面的農地, 會有穿越時光隧道之感.

馬偕醫院圍牆旁, 據說原本柳樹林立, 而昔日的溪流在這10年間被加了蓋, 紅撲撲的硬舖面.
再往後走, 就會看到綠色景緻, 與市區大大不同.也終於才看見帶有野溪樣貌的樹梅坑溪


然而...養豬戶和家戶的廢水排放, 是這條溪的隱憂...
不過週邊有劉先生夫婦租地建造的開心園, 讓我們想像,把竹圍變成生態聚落, 一個微型生態城市的可能.

樹梅坑溪簡介 location

樹梅坑溪,是源自大屯山系所涵養的清純水源,分由坪頂里的水尾及吳仔厝,與來自民生里楓丹白露山區,及福德里關渡埔頂等支流,流經竹圍市街中心區,交會在竹圍里竹圍橋下,匯集注入淡水河。總長約10公里


位置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