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8

吳仔厝--樹梅坑溪的桃花源 八月份早餐會

文/郭紘芪(肯森)

    涓涓的溪流匍匐在鐵道的下方,與疾駛的捷運交錯成強烈的對比。夾雜在車水馬龍喧囂聲中的潺潺水聲,替這場周末早晨的響宴揭開了序幕。一群愛好大自然的當地居民為了一覽「樹梅坑溪」之美,在「竹圍工作室」蕭麗虹、吳瑪悧兩位老師帶領下,沿著溪流攀上棲息著妙覺寺的青山。沿途人家雖逐漸稀少但映入眼簾的綠意卻愈是盎然,替冰冷的柏油路增添不少生氣。


    脫離了僵硬的車道,我們看見坐落在妙覺寺旁佈滿人文氣息的階梯古道,吳瑪悧老師說這古道上的方梯是歷史的痕跡,早年竹圍國小還是坪頂國小的分校,山腳下的孩子都是經由這條古道上山就學。古道旁的龍鳳宮(土地公廟)是當地人的虔誠信仰,每逢初二、十六都會看見居民清掃、祭拜的身影,人與土地神之間的感情從供奉在廟殿那石雕土地公的笑容看來,融洽不已。

    順著古道往前走彷彿走入了一本活生生的本草綱目。樹梅、川七、鬼針草、姑婆芋、牛膝無奇不有。在現代華陀巫老師的解說下,我們發現原來這些近在咫尺的天然綠物各有其不輸西藥的效能。樹梅樹枝泡米酒喝可以清血管、泡醋可釀樹梅醋;川七口感滑嫩,和薑一起炒伴些許酒、枸杞可以顧胃,加麻油炒更是佳餚;鬼針草根、莖是夏日消暑的良藥,以清水燒開飲用便能退火;姑婆芋富植物性強鹼,若遇蜂、蟻螫咬可將汁液塗抹於傷口上方消腫;而將牛膝拌炒下肚不僅美味更能鞏固膝蓋,可謂銀髮族護膝的一大佳餚。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陶淵明《桃花源記》深植人心的一段佳句,用來形容我們初次到訪的「吳仔厝」可謂名副其實。偌大的魚塘比鄰蓄儲山泉的水塘,緊鄰藤蔓纏繞的絲瓜棚,接續著一株株香蕉、龍眼、柿子、秋葵。地上冒出的綠筍、地瓜與梯田相望,伴著鴨群的呱呱聲形成一幅不須提筆的田園詩畫。


一行人在「吳仔厝」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惠卿的熱烈歡迎下來到了吳仔厝的土地公廟,廟前的方桌宛如設宴般擺放了許許多多的山珍佳餚,有竹筍雞湯、絲瓜關廟麵、鮮嫩豬腳、涼拌綠筍、鳳梨果凍等多道充滿農村淳樸風味的道地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如此地設宴款待我們也不再多禮,傾刻之際盤內便一啖而空。飯飽茶足後大夥往樹梅坑溪的源頭探索,企圖找出樹梅坑溪水已見底的真正原因。然而

路已到了盡頭溪流的源頭卻未能浮現,幸有一隻陸蟹攔路橫行擒住了所有人的目光,為我們冀望的答案留下了伏筆。我們是這樣想的,或許潛藏在照片中陸蟹品種的答案會告訴我們水已見底的真正原因,甚至會讓我們知道樹梅坑溪究竟生了什麼病。我們冀盼著

土地公廟下的樹梅坑溪-七月早餐會

文/王若璇

張阿伯和張阿嫂大清早就揣了十斤的米粉,連同自家種的南瓜、旁邊傳統市場買的豬肉、香菇等食材,與從左鄰右舍相招來逗陣幫忙的阿嬤、阿姨們,在橋頭土地公廟一起準備當天早餐會要餵飽四十多人五臟廟的食物。辦宴席的大炒鍋裡,仍帶著綠皮的南瓜切塊油亮油亮,橘澄澄的色澤讓週六早晨溢出滿滿的幸福感。



不一會兒,桌上擺滿了張阿伯提供的金瓜炒米粉和竹筍貢丸湯、竹圍工作室巧珠阿姨巧手烹煮的南瓜飯、盧大哥一夥人前晚煮的仙草蜜和綠豆湯、爐主蕭阿伯的弟弟送來的四大盤蛋糕、惠莉老師別具巧思偽裝成金桔的南瓜小麻糬、我們同仁佳梅運用張阿伯種的南瓜做的南瓜派,以及檸檬冬瓜飲和大家各自帶來的驚喜加菜。這些餐點凝聚了以土地公廟為主要生活場景的人們、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團隊以及所有遠道而來者的心意。


瑪悧老師帶著第一次來到樹梅坑溪的人繞到廟的另一端,探看隱藏於廟下方的溪水,聊著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計畫;本月頭家張榮井阿伯談著從原本只有溪旁的一顆石頭,到橫跨溪面而建的土地公廟歷史。樹梅坑溪像是一個共通的暗號,住了三、四十年的老住民們侃侃而談從前的樣貌,從前在哪裡玩水,又在哪裡捉小蝦、小魚。隨著竹圍地區的快速發展,好多戶人家都有著從中游農田區搬遷到下游的公寓住宿的生活經驗。當離採買、交通等便利越來越近時,和樹梅坑溪似乎也漸行漸遠。



過往的變遷就在上(吳仔厝惠卿)中(開心園劉太太)下游(土地公廟旁)住民、記者、關心生態環境的電子報寫作者,以及相關教授、研究生的談笑吃食間談開了。在負有凝聚眾人信仰、承載著不斷遷徙的人們對土地的敬重和歸依心情的土地公廟,發生了另一種形式的對話。一群人共食、談天,看似尋常又透著些許新鮮的生活場景,溝通、交流著大家對土地的理解和情感,勾起人們對腳踩著的土地公廟下方的樹梅坑溪的回憶。


2011-08-27

吳仔厝基地田調

訪查時間:20102
訪查地:吳仔厝聚落
訪查者:林芷頡

吳仔厝聚落的形成:
         據叔輩所說,吳氏祖先於300多年前自福建泉州遷居至吳仔厝(確切時間無法肯定)。
         現今吳仔厝的行政管轄區雖歸屬坪頂里,但地籍(地段、所有權狀等)未變更,仍為「樹梅坑-小八里坌」(原舊地名)。
         吳仔厝聚落土地公廟,約有100多年歷史,神像及廟舍皆以石頭刻鑿,現今之廟舍為後人集資重建。
         大華山莊的開發,在此地已30多年,居民也已把山莊住戶當成是社區的一部分。

吳仔厝今舊印象(1):
         吳仔厝周邊山坡地為紅色土(貧土,難以耕作),過去為大片茶園(不需水灌溉)後改種相思樹(砍賣做為柴火)(因相思樹種10年才能砍賣1次,不經濟)歷經荒廢地一段時間後整片賣給何國華(地價1公頃賣五萬元,當時關渡平原地價1公頃可賣十萬元)。僅保留住家及水稻田區的部分未賣,其餘(山坡地)大都被售出。
         受訪者小時會被媽媽背著去採茶、小孩放在茶樹下,茶園是在比此更早的時間就有,老祖先的年代就已經有茶園,後來經營的不好,大家就慢慢荒廢掉了。受訪者小學還曾採過茶,當時此區茶園已有部分荒廢掉。
         就地貌景觀來說,吳仔厝主要為山坡地形。100多年前主要為茶園,僅聚落中間因有水源(溪流水道),闢梯田種植水稻,即今日之梯田位置。梯田區,過去到現在沒有太大地貌的改變,除了以前範圍更廣一直延伸到土地公廟旁邊、目前怪手停置前的整片平地(今之下方為原溪流水道,賣給國華之後,國華為了開發將地填平,原來的水道被改以大水泥水管引流至溪流下段)。
         60多年前,受訪者家族這排房子後方的山坡地到大華山莊整片都還是茶園,茶種不清楚(受訪者小學還看過)。
         坪頂國小有100多年歷史,吳仔厝7080歲耆老小時大多就讀本校。小時受訪者上學(讀坪頂國小),會抄捷徑從2號古厝那邊穿越茶園(今大華山莊)走山陵線到學校。
吳仔厝今舊印象(2):
         總體來說,吳仔厝聚落這30年來變化不大,但若與60年前相比,則有很大的改變。
         60年前聚落人口數比較現在多很多,但戶數只有10戶(門號)。每1戶皆為1大戶,一個大三合院,住十幾個人,現今有些已經廢棄掉,整地時都整掉了,現已看不到房子。現存的舊戶數(扣除大華山莊的新移民人口)也差不多10戶,但每戶人口大概多為13口;現聚落中大多為7080多歲的老人,年輕人大都在外地工作、在外買屋租屋。
         最近30年間,吳仔厝聚落僅建築物結構(房屋)方面有較大變化:約60年多前受訪者祖父輩是土角厝;30多年前改為砌磚屋;大約20多年前(不到25年)政府開放農地興建農舍(依農業發展條例-農舍改建相關法條),在緊臨截止期限前,居民相互仿效陸續申請興建農舍,本地房屋遂逐步變化為今日所見的水泥樓房(建物執照實應為“農舍”)。
         地貌較大的改變:30幾年前,大華山莊的新開發,帶來水泥大樓的建物想法,並引入第二波來自不同區域的移民進住(第一波移民-吳氏宗親)。
         早期聚落都是像吳仔厝2號那樣的三合院土角厝,後來都改建成農舍如現在看到的水泥樓房,整個聚落只剩2號古厝沒有改建。
         吳仔厝5號~9-1號原地籍,以前只有5號這戶(一個門牌號),60多年前為土角厝;於30多年前改為砌磚的三合院古厝;20多年前依農舍興建法規,由1戶分為4戶,分建成四棟水泥樓房。
原來吳仔厝7號門牌,落籍在靠近土地公廟右側段房舍(2號古厝同排巷底),年久房子廢棄後,門牌號遭入口外地養豬戶拿去使用。
         為什麼大家將古厝改建為水泥樓房:因為茅屋土角厝、古厝防颱困難,過去防颱工作非常辛苦蓋水泥樓房方便些、防颱工作容易許多。
         吳仔厝自10多年前之後,直到現在,沒有什麼改變。
吳仔厝居民生活型態:
         現今七八十歲這一輩的農作生活型態,從過去到現在都沒有改變。主要農作­-梯田區,早期種水稻20多年前陸續休耕不種稻,改為種菜(多數自用、少數在路口販賣)或閒置荒廢。
         年輕輩則到外地求學、上班。
吳仔厝飲用水來源:
         早期:在梯田區中央-溪流旁的三角形夾角地,過去有湧泉,祖先在此挖井(淺井,約200公分深),這口井在受訪者出生前就有了,水質非常甘甜。約於50年前井水乾涸無水可用(已荒廢),曾試接稻田中央冒出的湧泉水,但水質不好,鐵含量很高,水呈黃色,無法使用。
         中期:之後由竹圍地區郭代表捐錢買水管(共用約800多支水管),自貴子坑上頭的湧泉源頭接山泉水至吳仔厝供民生飲用。夏天乾旱時,曾用車子載著大水桶到三空泉裝水回來用。
         後期:2~3年前本地開始有自來水。目前大家還是會同時使用貴子坑接來的山泉水,除非斷水,才用自來水。
吳仔厝梯田灌溉水源:
         昔日吳仔厝梯田灌溉引水來源:
1  來自大屯山系貴子坑上方湧泉水圳「埤」(日據時代建的大水池)水溝(土質水道)吳仔厝。
2  也引聚落旁的溪水來灌溉。
         小坪頂國華高爾夫球場有個大樓,旁邊有停車場,下方有個大水池,現在只有中間有一點點的水,以前則是滿滿的水。這個大水池日據時代就存在,以前颱風、下大雨時,叔叔輩會到上頭(水源)去治水,把水治(引流)到水池內。這個大水池所在的土地,後來全被國華高爾夫球場所收購。球場裝設了好幾個大抽水馬達,抽水去澆果嶺草坪,夏天時水池的水全都被抽光。下段吳仔厝聚落也就無水可用(以灌溉)。
         球場位置,以前是軍方靶場。以前台北的高中軍訓射擊課程,都會到這個靶場,後來軍方把這個靶場廢掉。
         大水池的水源從何而來:
         國華高爾夫球場內的大水池,為日據時代所開發。水源頭為貴子坑上方(「小6公車」下面-大屯山下)的湧泉,從此泉水處開鑿一條水圳到坪頂,坪頂國小旁邊有個大水池,上面還有一個大水池。「坪頂」以前是平原,都是稻田,水池被作為蓄水灌溉用。水圳出來設有柵門,將水分流到坪頂的兩個大水池和吳仔厝這邊的大水池。後來好像廢掉了,球場開發的時候也不排管,之後又在水池旁邊建了高爾夫球練習場,但沒有排管,水進不到水池。現在都是靠下大雨集的水,所以量不多,以前水池都是滿滿的。
         高爾夫球場旁的大水池,以前有連接到吳仔厝的水溝(土質水道,非水泥化)。舊時(受訪者小時候)下大雨,水溝久了會被雜草雜物阻塞,叔叔、兄長們會一起去清理水溝,把水引進水池(受訪者意謂治水)。
         貴子坑上方的湧泉源頭,是從地裡自己冒出來的,所以水質很好,沒有受污染。此湧泉,與樹梅坑溪流水系無關。受訪者家中目前還有使用這個湧泉的水,自己至源頭接水管。
         國華高爾夫球場自設的貯水池(蓄水池),有排管子,在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期,球場大樓所需要的用水,會從這些貯水池抽水過去。
         過去吳仔厝聚落的水稻田,主要是引貴子坑上頭的湧泉水灌溉。
         吳仔厝水稻梯田休耕原因:
〔首要因素〕:缺水、沒有水源(國華高爾夫球場來此開發之後,在原來居民引為灌溉用的大水池更前段,自已設置了好幾個貯水池,攔截水源;原來日據時代開發的大水池的所有的水源都被切斷)。
〔其次因素〕:沒錢買肥料、不合成本、沒人力(年輕人不願投入耕作,寧到外地上班;老一輩則體力不足)
〔演變〕因而有些就不種稻,稻田愈來愈少,或就閒置荒廢,最後僅剩一兩戶種水稻,所有麻雀等等生物就全聚集到這片水稻田來,未到收成就被吃光,這最後的一兩戶也就跟著不種稻米。
豬舍經營經驗與認知:
         民國80多年規定養豬舍要有淨水處理-須設淨水池,始能獲得合法執照;若未設置淨水池環保局會開單罰款。環保署污水防治所檢測員會每月定期至少來1次或多次,到現場檢測排出水質狀況,其水質須達到能供養魚蝦無虞。
         梯田上方豬寮,建置淨水池花約160萬,廢水會經過三道程序(三段式)、8個水池的處理過程。
         沖洗豬舍的水會被集中收集,流入鹽水池,鹽水抽上來經過分離機處理,將糞便和尿液分離,之後尿液進入化糞池的處理程序到排放水出去,排入聚落的水溝溪流中。每個月環保局會定期來抽查檢測最後程序排出的水質。糞肥則留做自家種菜使用,多餘部分則提供給鄰近菜園索取的人家。
         每天分離後產出的糞肥量不多,僅約1台推車1車多的量。隔壁二嫂家菜園(位於受訪者綠竹筍田地的隔壁)使用的糞肥,係來自入口外地經營者的豬舍。
         過去到現在養的豬隻數,都是約400多頭。養的都是黑毛豬,沒有養過白毛豬。
         黑毛豬養成的時間很長約須10個月,所以肉質較好。白毛豬約養4個多月就出售,如現在一般市場賣的雞(肉雞)吃的都是飼料、都只養幾週就賣出,肉質吃起來都會有一種味道很重,傳統農家吃不習慣。
         北部一般大都養的是黑毛豬,原因黑毛豬和白毛豬體質不同,白毛豬完全吃飼料,黑毛豬可以吃餿水。黑毛豬吃的份量多,吃飼料不划算。400多頭一天份的餿水約須2噸,此外還須稀釋水及混合一點雜糧。雜糧來源:吳健男會到市場撿拾收集菜葉,受訪者以前會用麥皮。幼豬時,會餵食一點飼料;大豬,很少餵食飼料,不划算、飼料太貴。以前有一段期間向餐廳收集餿水要付錢給餐廳,一個月一家要給好幾千塊,蒐集餐廳數視餐廳大小而定,看可以提供量的多寡;現在則不用給錢。以前要給錢、現在不用的原因:以前養豬的人多,過去不用設污水處理也可以養,現在依規定則不行;現在養豬戶少。豬舍污水處理的法規,約於民國80幾年開始推辦。以前圓山飯店前面基隆河邊,整條河都是養豬的,家戶多少都有養,歐吉桑用脚踏車以沙拉油筒載兩桶餿水,零星養個幾隻,也都很划算;養鴨人家也會養個幾隻。當時基隆河的狀況即如此,所以當時污染很嚴重。
         梯田上方豬寮之土地,仍屬受訪者所有。先前受訪者因身體不好住院1個多月,雇用吳健男來幫忙(領薪),後考量自己年事已高,直接轉手給吳健男經營(須支付一點費用給受訪者-類似權利金)。畜牧登記證五年須更換1次,需繳好幾萬,以此收入來繳交。
         環保署常提出一些豬舍環境改善經營講習要求養豬戶參加,但都是沒有實際實施案例的實驗方案,故不予採信不願嚐試。
         如有意介入改善豬寮環境,可直接接洽吳健男,或受訪者亦可。
         本豬寮淨水池設置時採水泥定底打造,故未獲環保署經費補助。依政府標準需設有「紅膠囊」袋子之設備(能將糞發酵「曝氣」所產製的「瓦斯」和「生質燃料」收集起來的一種設備),才能獲經費補助。路口那家養豬戶(外地人經營)有裝置「紅膠囊」設備,並獲補助,但很早以前就已廢棄不用。據受訪者聽入口養豬戶所言,「紅膠囊」設備實行起來其實行不通,其雖確實能產生「瓦斯」,但其瓦斯之火苗為紅色,鍋具會被燒成黑炭色。煮餿水,火力也不夠,故而後來就不使用了。受訪者豬舍的淨水池處理規模,可處理達600頭豬隻的排放量。若加設「紅膠囊」氣囊設備,須再多幾十萬塊。經費補助是否係補助全額,不清楚。
         路口養豬戶因面積太小、腹地不夠,原來並沒有做淨水設備,後礙於法令,經打掉部分豬圈,才建置淨水設備及「紅膠囊」,並獲政府經費補助。
         目前排煙的部分,並沒有被處理。淨水處理設備已花了很多錢,無力再處理煮餿水柴燒排煙的部分(註:顯然目前法令似乎並沒有規範這部分)。

吳仔厝年度大事:
         每年農曆8/26,聚落吳氏宗親會一起在本地土地公廟(100多年歷史,吳氏祖先籌建,石像)前聚餐,出外人口也都會回來,比家戶過年人口聚集更多。一般開辦12桌左右;99年更多桌,視當年主辦爐主交友情形略有差異。
         約在農曆8/26一週前,會張貼公告在大華山莊警衛室佈告欄,依報名人數決定桌數,每人頭繳交餐費500元;參加對象沒有限制,大華山莊居民或任何想參加的人都可報名。若為機構參與,可採整額捐獻方式。
         2010年因為選舉拜票關係桌數特別多,約有1819桌(選舉拜票出席者也參與聚餐、列計人頭,費用部分採捐香油錢方式-多於實際算人頭的金額)。
         2011年土地公廟爐主:「吳松田」。
         本地土地公廟雖原為純吳氏聚落的村廟,平時大華山莊住戶、和一些做生意的人也都會來此土地公廟拜拜。受訪者觀念:神明是眾人,大家都可以來拜,居民不會排斥。
         昔日典故:以前是農曆12/26舉辦,但因靠近年底大家很忙(因以前的人過年很忙碌,年糕等等必須自己手工做),天氣又不好下雨又寒冷,後來擲杯問神後才改到農曆8月(因8月天氣很好、適合野外餐聚)。
         過去幾年,土地公的事,吳火來、莊文貞那一房比較熱心在參與,細節較清楚。受訪者過去忙於養豬較少關心,最近才有時間參與。

竹圍仔年度大拜拜:
         鄉下農曆拜拜的習俗、傳統和日子,吳仔厝至今仍跟循竹圍地區的拜拜日子走,而非坪頂里;但平時吳仔厝居民也會參與坪頂里舉辦的里民活動。
         原來竹圍仔一年有2次大拜拜:農曆3/12是關渡宮媽祖生日;農曆8/13是淡水清水祖師爺生日。約40年前才改為1(農曆8/13)。兩次拜拜兩尊神明都會一起請出來巡街,以前很熱鬧、辦得很好,現在因為年輕人力外流等因素,很淡化。今日大拜拜的陣頭只繞到吳仔厝聚落入口處,居民則會出去迎神。以前從農曆8/1開始,竹圍仔各村莊就會輪流在不同的日子大辦桌請客。受訪者家族這四戶,以前大拜拜時就請約20桌。這是當時的年曆傳統,舊農業社會也只有在這時候才有好的東西吃,平時吃的很清苦、沒有東西吃。
         隨拜拜習俗的淡化,村落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變少了,沒有以前有氣氛。今日的聚落,老一輩年紀太大,年輕人則須到外地上班(請假不便),不若傳統社會老人、年輕人都在田地工作,要參與籌辦大拜拜活動較容易也熱絡。
          
樹梅坑溪今舊印象:
         樹梅坑的溪流源頭,在國華高爾夫球場北端,以前該處有一戶住家。以前坪頂國小前面有一條小水溝(不確定是否還在),一直往下流匯集稻田、山裡多餘的水排出來、一直往下流,匯集到從吳仔厝往坪頂方向走路過去會看到有人在釣魚的大水池處,源頭就從那裡開始。再往下流到新淡水球場那座山,最低處是樹梅坑溪的最源頭再下去;與穿越吳仔厝梯田中央的這條小溪流,在樹梅坑的三角洲會合。樹梅坑溪應有好幾條小溪所會合。
         舊兒時印象,受訪者小時聚落裡的野溪水還沒有受到污染,非常清澈,當時溪裡可見:鰻魚、土虱、孤呆(台語/尾巴有圓圈)、泥秋、鱔魚、螺仔、土鯽仔魚(外觀白色/主要吃魚的湯)、蝦(灰黑色)、螃蟹(有兩種,毛蟹:可以吃/約手掌大/灰黑色。塞花仔-台語-意指蟲穴之意:約一顆雞蛋或鴨蛋大小/背甲呈紫紅色/兩隻螯脚一樣大小且呈橘紅色/腹卵大顆/會在田梗挖洞洩水-農夫非常討厭牠們/不能吃/扒開背甲腹中全都是蟲/沒有看過牠們整批下海去釋幼/曾經看到腹中抱的是幼蟹→→註:L.c.c.判斷可能是「拉氏清溪蟹」,一種能夠做為溪流環境指標的溪蟹科陸蟹,有牠們存在的溪流代表水質清澈乾淨)。以前量很多,祖孫會號召一起到溪裡,用小石頭圍疊一圈(如石滬狀),再拿著畚箕、竹簍、臉盆把多餘的水盛出,漁獲隨便一撈就一大桶;現在溪裡只看得到蝦子和螺仔(上游段),但量少很多。
         現在古道的路上,看到的螃蟹兩隻螯脚一大一小(俗稱:大小管-台語,常見於關渡平原稻田),背甲顏色沒有那麼鮮艷。
         小時,大人們都會在溪邊洗衣服,小孩則會拿著毛蟹草叼著蚯蚓,引誘躲在石縫裡的魚蟹出來。
         兒時野溪溪水乾淨目視清晰,可以喝、但居民沒有飲用此溪水的習慣,判斷可能是因為早期以牛犁田,水田因耕作攪濁的水,時會溢出流到溪中之故。
         本地溪水受污染始於30年前,原因:(1)大華山莊化糞水(鄰吳仔厝11號小溪平房旁的大水管即是)會排出到溪中→受訪者曾目睹環保署污水防治所檢測員到現場檢測排出水質(定期每月至少來1次或多次)時,直接以此排出之水洗手並表示其水已被過濾乾淨無虞,但受訪者仍感疑慮;(2)國華高爾夫球場為維護草坪大量噴灑農藥。
         早期農家人類排瀉物會以糞坑集中後,由專人挑糞拿去當農作肥料(糞肥),不會有糞尿排入溪水產生污染的問題。


地景變遷
         國華已購之山坡地,除了已開設營運的國華高爾夫球場之外,其餘已購而未開發之山地,依現行法令禁止開發蓋房子、住宅區,若要開發僅可闢建為育樂區。吳仔厝今日仍夠維持低開發狀態,亦拜此法令所賜。否則依其極佳的景觀視野,早已大型別墅區大樓林立。

2011-08-18

八月早餐會食材-絲瓜


絲瓜為葫蘆科植物,又稱吊瓜,原產於印度,明代引種到中國。一般在7月至9月,果實中的纖維尚未發達成熟,可作為蔬菜食用。果實成熟後形成的絲瓜絡可用來刷碗、洗澡。

絲瓜中含防止皮膚老化的B族維生素,增白的維生素C等成分,能保護皮膚、消除斑塊,使皮膚潔白、細嫩,故絲瓜汁有「美人水」之稱。女士多吃絲瓜還對調理月經不順有幫助。

(以上內容引自維基百科)

2011-08-13

八月樹梅坑溪早餐會#007




樹梅坑溪早餐會.ΟΟ七
Breakfast at the Plum Tree Creek #007

時間:2011.08.27(六) 9:30~11:30
集合地點:9:30 妙覺寺 10:30 吳仔厝土地公廟

八月主題:探尋樹梅坑溪的源頭聚落
引導人:許惠卿(吳仔厝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與談人:吳仔厝耆老

吳仔厝是樹梅坑溪上游的古早聚落,先民來自福建晉江的延陵僅存古厝據說已有百年歷史,內部保存良好。聚落裡的長輩至今依舊過著日出而做,日落則息的生活。早年他們耕種和飲水都倚賴樹梅坑溪水,現在他們會說,污染後的水已不能用,也看不見蝦蟹。他們見證了一條溪的興衰。這裡也是聽阿公阿嬤講古最好的地方。


節氣 處暑
八月食材:絲瓜